从空中俯瞰,海拔1867米的四格子山的山顶被人为“削平”,形成面积约2.8万平方米的开阔平台,多座建筑基址围绕中心夯土台基对称分布,层级分明,秩序井然……这是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
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
作为国内罕见的规模宏大、格局规整的秦代大型礼制性建筑群,四角坪遗址出现于统一国家形成的重要阶段,具备如此风格和气派的建筑,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秦始皇在统一全国的第二年进行过一次西巡,曾前往礼县所在的“陇西郡”,也是秦人的发祥地。初步认为,四角坪遗址可能是一处宗庙祭祀场所,这是为秦始皇举行告庙仪式而修建。
陇原大地是秦人诞生、崛起之地。为了寻找早期秦人的足迹,自2004年开始,在国家文物局专项课题的长期支持下,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五家单位联合成立课题组及考古队,启动了早期秦文化与西戎文化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在甘肃境内,特别是西汉水上游地区陆续发现了众多的祭祀遗址,其中就包括礼县四角坪遗址。
这处建筑遗址,最大特征是异常规整:中心有夯土台,四边有长方形附属建筑,四角有曲尺形的附属建筑。这在偏早期的历史里难得一见,形制与后来的与汉代德阳庙和王莽九庙建筑样式极其相似。此外,俯瞰与汉代“规矩镜”的外形接近。
“百代皆行秦制”,探寻源头之源,早期秦人活动踪迹、内政外交制度缘起及形成,当首推礼县。值得注意的是,四角坪遗址就位于礼县县城东北约 2.5公里处的四格子山顶。
那么这样一处祭祀遗址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2009年,有着40多年文化遗产保护经验、时任礼县博物馆馆长的王刚先生在一次田野调查中偶然在四角坪遗址采集到了秦汉时期的板瓦、瓦当和空心砖。丰富的田野调查经验使他认识到该遗址的重要性,于是很快将情况上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即对四角坪遗址进行调查。
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完善古代祭祀建筑体系链条(央视网)
北京大学教授李零曾评价:“四角坪遗址,既奇特又美丽”。那么,遗址的建筑形制是啥样的呢?
历经四年的发掘,现已基本确认了四角坪遗址的建筑形制。四角坪遗址是以中心夯土台为核心,周边长方形、曲尺形建筑为附属,整体呈中心对称的建筑格局。其主体建筑主要是由中心夯土台基及其四边对应的长方形附属建筑以及四角分布的曲尺形附属建筑构成。
遗址的核心区是位于遗址中部的大型方形夯土台。其平面呈方形,边长27.8米,在土台四边各夯筑有两组台阶,每个台阶两侧有素面贴砖包裹。台基边缘外1.8米处发现宽约1米的以鹅卵石铺就的散水,围绕整个中心夯土台。中心夯土台四周紧靠台缘处现存30多处截面为近方形的柱洞,底部均垫有柱础石,说明当时在土台外侧有柱子支撑屋檐。
在夯土台中心位置有一边长约6.5米的方形半地穴式空间,其四角各有一个柱坑,其内包含两个截面为方形的柱洞,半地穴周围四壁中部各有一个柱洞,柱洞底部均有柱础石。该空间内地面铺设素面地砖,部分地砖被切割形成对角线相交的图案,交点位于半地穴中心,交点处被坑(H1)破坏。
在考古发现中,我们注意到地砖砖缝采用了高超的填缝技术,形成了密封的地面,地砖铺设有一定坡度,使得半地穴内地面由四边到中部形成约0.1米的落差。地面上各处叠压多件檐头筒瓦和瓦当,由此可证明此半地穴空间上方露天,没有屋檐,应为建筑中心天井。H1北壁有一节被破坏的陶水管接口,经解剖发现该陶水管向北穿过夯土高台,在其北部散水处将半地穴天井中的落水排出。半地穴空间的四壁残留上下两排整齐排列的铁钉,横向钉在夯土壁上,应为固定壁砖之用,残存壁砖边缘可见填缝材料,经检测填缝剂为生石灰混合少量石英砂颗粒的无机质材料,类似今天的“水泥”。
在中心夯土台基四边外约6.3米处平行分布有长方形附属建筑,四角分布有曲尺形附属建筑,对应位置的附属建筑结构完全相同。长方形附属建筑周围有鹅卵石铺就的散水环绕,其内有两个相对的方形土台,边缘有柱洞,土台外端中部连接夯土矮墙延伸至曲尺形建筑。四角曲尺形附属建筑周围亦有散水环绕,台基边缘有柱洞,曲尺形六边各有一级空心砖踏步。台基上有若干规律分布的扁平状青石,推测应为室内立柱的础石。曲尺形建筑的功能应该是连接两边的长方形建筑,同时还要兼顾外围次一级附属建筑的连接。各建筑散水周围均铺设回纹地砖,各台基周边散落着瓦砾堆积。
遗址出土的遗物(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四角坪遗址中都出土了哪些“宝贝”?四角坪遗址以建筑遗存为主,在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建筑构件,有瓦当、板瓦、筒瓦、空心砖、铺地砖等。目前采集较为完整的瓦当30余件,筒瓦板瓦(含残破)500余件。具体数据还在统计中。
板瓦与筒瓦是古代建筑覆盖屋顶瓦的一种,主要用于阻挡雨水渗透、遮阳等。板瓦呈略有弧度,由筒形坯四剖或六剖之后烧造而成。筒瓦呈筒状,由筒形坯二剖之后烧造而成。板瓦使用时仰置在屋顶上,缝隙间可覆盖筒瓦,构成筒瓦屋顶。四角坪遗址出土的板瓦与筒瓦形状基本相同,内壁是麻点纹,外壁多饰绳纹。部分板瓦带有戳记,因年代久远多已磨损不清,个别能识读的字多为工匠名,应该是秦汉时期“物勒工名”的体现。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四角坪遗址内,工作人员对年度田野考古发掘工作进行收尾。中新社记者 李亚龙 摄
瓦当作为我国古代建筑中覆盖于建筑屋檐头的筒瓦前端的遮挡,主要的功能是美化、防水、排水,以保护檐头、延长建筑使用寿命,集实用性和装饰性于一身。四角坪遗址出土瓦当多为双界格线四分云纹瓦当,瓦当从形制到尺寸相差不大,仅在细节处理上呈现几类变化。
遗址中出土的空心砖主要用于中心夯土建筑及四角曲尺形建筑周边,一般作为台阶的材料使用。这些空心砖的宽度、高度尺寸基本一致,在使用时根据不同的位置对长度进行切割和拼接。秦汉时期空心砖多用于铺设地面或者作为踏步使用,呈长方体,内部中空,平面一般饰几何纹、乳钉纹、方格纹等。
礼县四角坪遗址出土的云纹瓦当(资料图)
出土的铺砖有几何纹方砖和素面砖两种类型,几何纹方砖用于各建筑散水四周的包边,它们的花纹、尺寸均保持一致;素面砖用于半地穴空间的铺地、墙壁贴面及台阶包边等位置,相同位置的素面砖同样保持统一的规格。根据出土建筑材料的特征和制作工艺,结合大的历史背景判断,四角坪遗址应该是秦统一后即秦帝国时期的遗存。
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有哪些独特价值,一起听专家解读(视频编辑:向龙龙)
四角坪遗址意义何在?四角坪遗址的发现赋予了我们更多的认知,它是国内罕见的规模宏大、格局规整的秦代大型礼制性建筑群,是秦帝国时期的标志性建筑,完善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体系的链条,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更重要的是,四角坪遗址是国家祭祀变革与中国“大一统”历史进程的物化载体,体现了中国古代统一国家形成初期的风格和气魄。(作者:侯红伟)